搅拌摩擦焊网

FSW.NET.CN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徐滨士院士

搅拌摩擦焊网讯 我国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中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先生,于2023年2月15日17点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我们在此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徐滨士院士!

 

      徐滨士院士,男,1931年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招远。1954年6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焊接专业,留校攻读焊接专业研究生并担任焊接教研室助教,同年10月被组织上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担任军校教员并为苏联专家担任俄文同声翻译,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3月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工艺教研室主任,1988年8月~1991年7月担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当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
      先后承担了百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出版《再制造与循环经济》《纳米表面工程》《表面工程与维修》等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奖”、“光华科技工程奖”、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和摩擦学学会“最高成就奖”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并获得“全军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任《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国际学术期刊《Surface Engineering》编委;曾兼任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或顾问。

最美科技工作者:马宗义

   今年5月30日是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创新争先、自立自强”。全国将开展全国科技周、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发布、各地“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等一系列科技主题活动。为展现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良好形象和精神品质,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制作本专题,展示中科院入选各地“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优秀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主要事迹


坚定理想,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

历史回眸2021:王国庆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著我国首部搅拌摩擦焊专著

王国庆(1966.4- ),男,宇航制造工程领域专家,辽宁省朝阳市人。198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2010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兼任装发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制造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火箭装备金属结构制造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运载火箭及氢氧发动机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开创性成果,为我国多型火箭装备研制及批产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1篇,获发明专利59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英国TWI布鲁克奖。

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天一焊接董事长黄立新

1.jpg

黄立新,株洲市醴陵人,于1966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湘潭大学焊接专业,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努力,以及在焊接领域的刻苦专研,取得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在株洲电焊条厂工作期间担任厂技术部副部长,现任株洲天一焊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使之成为“焊接自动化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焊接、切割产品销售的领军企业,湖南省焊接切割技术交流传播中心。

“焊”卫国之荣耀:90后博士被哈工大聘为教授

2012年,一名90后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填充式和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技术,打破国外对中国近20年的技术封锁。这名90后叫万龙,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目前他已留校任教,成为哈工大长聘教授,也是国际焊接工程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焊接巨匠 助力航空航天——关桥院士

《我是科学人》第十三期:本期「科学人」关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位布鲁克奖章获得者,2017年又成为首位荣获国际焊接领域最高荣誉“IIW FELLOW AWARD”的中国专家。 他发明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解决了航空航天领域中,薄板焊完产生的失稳变形问题。这在国际上还属首创。 在工作和学术上,关桥院士十分严谨,分毫不差。但在生活中呢,用关院士夫人的话说,他是个吃喝上没什么要求,特别随和的人。

山东大学武传松教授团队在IJMTM期刊发表超声辅助搅拌摩擦焊接工艺机理的最新成果

 搅拌摩擦焊网讯  近日,机械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简写IJMTM)发表了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传松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Constitutive equation including acoustic stress work and plastic strain for modeling ultrasonic vibration assisted friction stir welding process”。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文祯为该文第一作者,武传松教授为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中国梦·践行者】28年专注焊接攻克难关 焊接博士打造"绿色"无人焊接工厂

董春林:工学博士、研究员,广东省焊接技术研究所(广东省中乌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中方院长。主持制定行业标准一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航空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

感言

在焊接领域很少有新技术诞生于中国,因为大家往往重视成果转化、关心如何将成果用于工业领域。但正是这种‘拿来主义’,使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常常束手无措。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基础科研人才,在材料连接机理、焊接电弧物理及熔池行为、焊接结构力学等专业方向,需要开展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这些基础的焊接物理冶金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解析,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我想,在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技术领域都是如此,这也是国家提出开展‘强基工程’的原因。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友情链接
最新留言
图标汇集
  • RainbowSoft Studio Z-Blog
  •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聚合
文章归档
搜索
网站收藏

Powered By Z-Blog 2.2 Prism Build 140101

Copyright © www.fsw.net.cn Some Rights Reserved.搅拌摩擦焊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鲁ICP备16009846号-2